
擺脫焦慮全攻略|為什麼我總是無法控制焦慮?焦慮性滑手機、如何面對焦慮?
Share
你總是無法擺脫焦慮,並陷入焦慮的旋窩嗎?
焦慮螺旋(The Anxiety Spiral),它是來自是《Beyond Anxiety: Curiosity, Creativity, and Finding Your Life’s Purpose》一書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焦慮如何透過大腦的運作機制逐步加劇,形成一個難以終止的惡性循環。
這種螺旋讓人無法停止擔憂,不斷強化負面情緒,最終使人陷入持續的焦慮狀態,甚至影響生活與健康。
在書中,作者瑪莎・貝克 (Martha Beck) 深入探討焦慮螺旋的生理與心理機制,並提供有效的方法來避免或排除這種負面循環。下面整理及拆解焦慮螺旋的運作方式,並提供具體的應對策略。
現代人常見的焦慮螺旋
加州大學研究發現,世界各地的人,無論其文化如何,都在Doomscrolling 「末日刷新」。
Doomscrolling 一詞登上 2020 年《牛津英文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的年度字彙,突顯它確實成為一種「流行」習慣。其實Doomscrolling 不只限於疫情,在疫情前已存在此現象,只不過此詞的使用率於近年才急速上升。
不少人尤其在疫情期間在媒體或社群平台,不斷瀏覽與閱讀負面消息,無止盡地搜尋各種疫情、隔離相關資訊。即使是壞消息,又或者與自身無關嘅清息,以為可以讓自己減少焦慮,更覺得必須這麼做才能紓緩心情。
大家都無時無刻擔心錯過社群媒體中的友人動態、時事或笑話,亦希望賺取幾多關注或認同,得到更多views數、更多like。
但不停滑手機最後只能帶來表面心安,背後卻不斷累積隱藏的焦慮。
除了可能會增加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疾病的風險,心理學家Jade Wu表示這樣無止境地「餵食」自己資訊的行為,已經類似「廣泛型焦慮症」(GAD),會導致心理狀態不佳、疲勞等,長期而言會導致身心靈狀態惡化。
焦慮螺旋的形成機制
焦慮螺旋並非單純的情緒問題,而是一種大腦神經運作的產物。要理解它,我們需要先了解大腦的三個主要區塊如何影響焦慮:
1. 杏仁核 (Amygdala):焦慮的啟動器
杏仁核負責偵測危險,並快速發送「警報信號」,讓身體進入戒備狀態。
一旦杏仁核啟動,身體會分泌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皮質醇),讓我們能迅速反應。
在原始時代,這對生存很有幫助(例如看到獅子時快速逃跑),但在現代社會,我們的杏仁核過度敏感,會對日常瑣事產生過度反應。
2. 左腦 (Left Hemisphere):焦慮的推動者
左腦負責分析與邏輯推理,它的作用是尋找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案。
當杏仁核發出焦慮信號後,左腦就會開始試圖「解釋」為何感到不安,並開始創造故事,例如:
「如果我沒完成這個工作,老闆會不會覺得我沒用?」
「我的伴侶今天回應很冷淡,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如果今天搭飛機,會不會遇上事故?」
這些想法讓焦慮變得更具體,進而加強杏仁核的反應,導致焦慮升級。
3. 焦慮螺旋的形成步驟
焦慮螺旋的運作方式可以拆解成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觸發事件 (Trigger Event)
某件事情引發焦慮,例如老闆突然發來訊息說「我們等一下談一下」。
這時杏仁核啟動,發出「這是威脅」的信號。
第二階段:左腦產生解釋 (Negative Interpretation)
左腦開始「創造故事」,例如:
「他是不是要解僱我?」
「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這次談話一定不會有好事。」
第三階段:情緒反應 (Emotional Amplification)
這些想法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冒汗、感到恐懼、不安、無法專注。
第四階段:行為模式 (Behavioral Response)
為了「掌控」情境,我們可能會:
過度思考:不停地回想老闆最近的行為,試圖猜測原因。
避免行動:不敢主動詢問老闆發生什麼事。
尋求過度保證:向朋友求證「我是不是要被開除了?」
第五階段:反饋循環 (Feedback Loop)
這些行為進一步強化焦慮:如果朋友安慰你「應該沒事」,你可能會懷疑「他只是安慰我吧」;如果老闆真的有些不悅,你的焦慮會加劇:「果然是我的問題!」
焦慮變得更嚴重,進入螺旋模式,無法停止。
為何焦慮螺旋難以停止?
焦慮螺旋的問題在於它具有「自我強化」的特性。以下是幾個關鍵因素,讓我們難以擺脫焦慮螺旋:
1. 負面偏誤 (Negativity Bias)
大腦天生偏向注意負面訊息,這是演化而來的生存機制。例如:
你可能收到了 10 則正面回饋和 1 則負評,但你會不停想著那則負評。
你可能在社交場合說錯一句話,然後一整天都在自責。
2. 社會文化的影響
我們的社會環境會進一步強化焦慮,特別是:「競爭文化」。
大多數人也有著「如果不成功,就會失敗」的想法。
社群媒體的影響讓我們更容易比較,總覺得「別人都過得很好,我卻這麼糟?」。
過度資訊轟炸,每天都接收大量負面新聞,讓人無法得到真正的放鬆。
3. 焦慮帶來短期的「控制感」
當我們焦慮時,我們會試圖尋找解決方案,這讓我們「感覺」自己能控制局勢。例如:擔心健康問題 → 開始瘋狂Google查詢網路資訊,但最後很可能會越查越焦慮。
擔心伴侶不愛自己 → 不停確認對方的回應,但對方會覺得你很煩,最終可能造成關係緊張。
這種「控制衝動」讓我們不自覺地強化焦慮,反而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如何避免或排除焦慮螺旋?
1. 立即緩解焦慮的方法
✔ 深呼吸訓練 (Breathing Exercises)
4-7-8 呼吸法:
1. 吸氣 4 秒
2. 屏住呼吸 7 秒
3. 緩慢吐氣 8 秒
4. 重複 4-5 次
這種方法能快速降低腦內的皮質醇水平,讓身體回到穩定狀態。
✔ 感官轉移法 (Sensory Shifting)
列出 5 個你喜歡的聲音、味道、觸感,讓自己專注於當下感受。例如:
「我現在正在喝溫熱的咖啡,味道濃郁。」
「窗外有鳥鳴聲,我可以聽見細微的風聲。」
2. 長期對抗焦慮的方法
✔ 練習「非評價性覺察」(Nonjudgmental Awareness)
當焦慮發生時,問自己:
「這真的是事實,還是我的想像?」
「這件事對 5 年後的我還重要嗎?」
✔ 刻意訓練創造力 (Enhancing Creativity)
研究顯示,創造力與焦慮無法並存。當我們沉浸於創造過程中,大腦的焦慮區塊會關閉。例如:
畫畫、寫作、音樂、手作等活動都能幫助大腦進入「創造模式」,遠離焦慮。
如何徹底打破焦慮螺旋?
焦慮螺旋的問題在於,它是透過「自我強化機制」讓焦慮不斷升級,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要想要擺脫焦慮,就必須打破這個循環的關鍵環節。
接下來,依據「認知、行為、生理」 這三方面的策略,來幫助人們真正從焦慮螺旋中解脫。
1. 認知層面:轉變思維模式
(A) 辨識焦慮的「假訊號」
焦慮之所以難以擺脫,是因為我們誤以為它提供的是「事實」,而非「想像」。
事實上,很多焦慮都是來自於「大腦自動創造」的劇本,並不是真正發生的問題。
✔ 如何辨識焦慮的假訊號?
詢問自己:「這是真的嗎?」
例如:
「老闆突然找我談話,代表我要被開除嗎?」
更合理的思考方式:「也許只是例行會議,或者他想討論新專案。」
將焦慮想法寫下來
第一步:寫下讓你焦慮的情境。
第二步:列出所有可能的解釋(不只最糟糕的)。
第三步:標記哪些想法是「證據支持的」,哪些只是「想像」。
(B) 刻意訓練「積極解釋」的習慣
焦慮的人通常有 「災難化思考」(Catastrophizing),即總是預測最壞的結果。例如:
「飛機延誤 = 這趟旅行毀了。」
「這次考試沒考好 = 我的人生完蛋了。」
要打破焦慮螺旋,必須學會「積極解釋」(Positive Reframing),即用更開放、更彈性的方式看待事情。
✔ 如何練習積極解釋?
「這可能帶來什麼新機會?」
比如:「飛機延誤可能讓我有時間讀一本好書。」
「最壞情況真的會那麼糟嗎?」
比如:「這次考試沒考好,我仍有其他機會補救。」
當我們持續這樣練習,大腦會開始習慣 尋找積極的可能性,焦慮的發生頻率也會降低。
(C) 使用「時間視角」來減弱焦慮
焦慮往往發生在「短期視角」,因為我們過度關注「眼前的問題」,而忽略了「長期的影響」。
✔ 如何使用時間視角? 當你感到焦慮時,可以問自己:
「這件事 1 年後還會影響我嗎?」
比如:「如果 1 年後回頭看這次的失敗,我還會覺得它是世界末日嗎?」
「10 年後的我,會怎麼看現在的自己?」
比如:「10 年後的我會感謝自己現在努力學習,而不是害怕犯錯。」
這樣的思維訓練能讓我們跳脫當下的焦慮,看到更廣闊的視角。
2. 行為層面:改變應對模式
(A) 設定「行動焦點」,而非「結果焦點」
焦慮者常常過度關注最終結果,而不是當下可行的行動。例如:
焦慮思維:「如果這次面試沒過,我的職業生涯就完了。」
行動思維:「我可以做的,是準備好我的面試內容。」
✔ 轉換行動焦點的方法
避免問:「如果失敗怎麼辦?」
改成:「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來增加成功機率?」
將焦慮拆解成小步驟
例:「如果我害怕公開演講,我可以先練習 5 分鐘的講稿。」
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可以控制的行動,焦慮就會減少。
(B) 中斷焦慮的「過度準備」行為
許多焦慮者有 「過度準備症候群」(Over-Preparation Syndrome):
面試前準備到凌晨,但還是不放心。
旅行前查遍所有可能的問題,結果反而更焦慮。
✔ 如何克服過度準備?
設定「足夠好」的標準,給自己一個「停止準備」的期限,過度準備只會增加焦慮,而不是讓我們更有信心。例如:
「我已經練習過 3 次,這已經足夠好了。」
「我今天晚上 10 點後,就不再修改簡報。」
(C) 刻意訓練「不完美行動」
焦慮者通常害怕犯錯,因此無法行動。但事實上,成功來自於大量的「不完美行動」。
✔ 如何訓練不完美行動?
每天做一件「不完美的事」
例如:隨意畫一張圖、寫 10 分鐘的日記,重點不在結果,而是在行動。
使用「70% 原則」
告訴自己:「當事情做到 70% 時,就是完成了!」
這樣的訓練能讓我們降低對「完美」的執著,從而減少焦慮。
3. 生理層面:降低大腦的焦慮訊號
(A) 正念練習 (Mindfulness)
研究顯示,正念訓練可以降低大腦的焦慮中心——杏仁核的活動,讓我們更容易專注當下,而不是陷入焦慮螺旋。
✔ 簡單的正念練習
1.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閉上眼睛。
2. 專注於呼吸,感受空氣進入與離開鼻腔。
3. 當焦慮想法浮現時,不要試圖趕走它,只是單純觀察:「噢,我現在在擔心工作。」
4. 讓自己回到呼吸,持續 5-10 分鐘。
這種做法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抽離」,重新回到當下。
(B) 增加「快樂荷爾蒙」:運動與陽光
運動能夠降低焦慮,因為它促進:血清素 (Serotonin):穩定情緒的荷爾蒙;內啡肽 (Endorphins):讓人感到快樂與放鬆。
陽光能幫助身體產生維生素 D,這與減少焦慮有關。
【 相關文章:面對負面情緒、情緒低落全攻略|重獲四大快樂荷爾蒙:多巴胺、腦內啡、血清素與催產素 】
✔ 簡單的改善方法
每天至少運動 30 分鐘(ex. 快走、瑜伽、舞蹈都可以);每天曬太陽 10-15 分鐘,讓身體吸收自然光線。
這些小改變可以顯著降低大腦的焦慮訊號,讓我們更容易保持冷靜。
結語
焦慮螺旋並非無法控制,而是可以透過認知、行為、生理三方面來打破:
1. 改變思維模式,辨識焦慮的假訊號。
2. 專注行動,而非結果,避免過度準備與完美主義。
3. 降低生理焦慮,透過正念、運動與陽光來穩定情緒。
持續練習這些方法,你會發現自己對焦慮的掌控力逐漸提升,焦慮螺旋不再綁架你的生活。最後,減少與他人比較,才能把時間花在讓你感覺更美好的事物之上吧!
祝福每一位的療癒之旅 ❤️ Love you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