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頻療癒是真的嗎?揭開聲頻振動中隱藏的秘密|聲音如何影響我們?
Share
近年來,科學家已經證實宇宙的振動本質,一切萬物都有其特定的振動頻率,只要頻率相近的人、事、物,就會互相吸引。
頻率可以影響頻率,這是個已知的事實。
「如果你想找到宇宙的秘密,就從能量、頻率和振動去思考。」
——Nikola Tesla 尼古拉 · 特斯拉
人類歷史上公認的曠世奇才尼古拉 · 特斯拉曾強調,振動和頻率對人類很重要,雖然是看不見的力量,但它時刻都在影響我們的生活、健康、社會和世界。
「我們說的物質就是能量,它的振動已經被降低到可以被感覺到的程度。沒有物質。」
——Albert Einstein 阿爾伯特 · 愛因斯坦
相對論之父,也是探索和解釋萬有引力和光的物理學家及史上最著名的科學家,阿爾伯特 · 愛因斯坦,但是卻很少人知道他在音樂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他也指出,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的身體,都是以不同頻率振動的能量所構成。
頻率影響現實世界的實驗
頻率影響現實世界的方式通過各種實驗已經被證明,如音流學Cymatics(觀察共振的克拉尼實驗)和「水的記憶」。
Cymatics的實驗
Cymatics(音流學,又稱聲動學)是藉由沙或水等媒介的振動來使聲音形象化的過程。Cymatics的實驗採用一個金屬板子,上面灑一些沙子,再對其播放不同頻率的聲音,觀察者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不同頻率的聲音使沙子在板子上形成各式各樣的圖形。
確確實實地證明了當聲音通過特定的介質比如水、空氣或沙子時,可以直接改變物質的振動頻率。
早在1630年,伽利略就做過這個實驗,之後再由英國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羅伯特 · 胡克(Robert Hooke)和德國物理學家、音響學之父恩斯特 · 克拉德尼(Ernst Chladni)發揚光大。到20世紀時,由人智學家漢斯 · 真尼(Hans Jenny)創造了「Cymatics」一詞。
水的記憶實驗
「水的記憶實驗」也向我們證實了「意識可以改變物質世界」——日本的江本勝(Masaru Emoto)博士自1994年起開始在冷藏室中拍攝和觀察水結晶。
在《水知道答案》作品中,用122張世所罕見的水結晶照片,聽到「愛」與「感謝」,水結晶呈現完整美麗的六角形;被罵作「渾蛋」,水幾乎不能形成結晶;聽過古典音樂的水結晶風姿各異,聽過重金屬音樂的水結晶則歪曲散亂……
向世人展示了意識通過聲音、情緒和思想可以對水結晶的形狀產生巨大影響。
聲音雖然是無形的,但它的振動,卻可以對物質產生影響。
而人體含有70%的水分,不同的聲音對水造成的影響同樣也發生在我們身上,所以我們可以被音樂的頻率改變振動的狀態。所有的透過聲音表達的情緒或思緒都有某種頻率,就像一滴水在一個大的水域裡可以產生大漣漪,從而創建一個更大的連鎖反應。
聲音的本質是傳播媒介的振動,耳膜將其轉化為神經電位,從而在大腦皮層產生聽覺。而對於人類所定義的每個音高,都有與之對應的客觀頻率,這與聲音的另外兩大特性——音量和音色毫無關係(振動幅度決定音量,波形和傳播媒介決定音色)。
因此,唯一決定音高的因素就是發生源的振動頻率,以「Hz」(赫茲)為單位。
赫茲(Hertz,Hz)是指每秒週期運動次數,通常在做樂器的調音時,都會用La(A)音做為基本音。
所以,當我們說A=432Hz時,指的就是在中央C(下圖黃色處)上方的La(A)音的聲波每秒振動432次。
有觀點認為:432Hz是一個柔和、溫暖、舒服的頻率,你的身體會感覺到放鬆,甚至有癒合傷口的特殊效果;比如水的頻率、宇宙的頻率、大自然的頻率,都是432Hz。
432是一個特殊數字?
有些人認為432具有特殊含義,因為它是光速(約186,000英里/秒)的平方根。實際上,光速的平方根約為431.6,但數值確實相當接近。
432Hz在數學上與宇宙的模式保持一致,以宇宙的黃金分割PHI振動,與光、時間、空間、物質、生物、重力、磁力、DNA代碼、意識的特性一致。 當我們的原子和DNA開始以螺旋上升模式產生自然和諧共振,我們連接自然的感覺將被放大。
432數字也反映在太陽、地球、月亮的比例和歲差中,以及在埃及的大金字塔、巨石陣、印度冥想圖(Sri Yantra Mantra)和許多其它的聖地中。比如,太陽的直徑約為864,000英里(43.2萬英里的兩倍),月球的直徑大約是2,160英里(4,320英里除以2)。
432Hz也曾被廣泛使用
不僅如此,432Hz頻率也可以在許多古代文明的宗教和文化中找到。
阿南達 · 波斯曼(Ananda Bosma)是一位國際研究學者及音樂家,他表示:
「出土的古埃及樂器大都被調到A = 432Hz,而古希臘人也是主要將樂器調為432Hz。古希臘神話傳說里著名的歌手叫俄耳浦斯,他是音樂、死亡和重生的神,是安布羅西亞和轉型音樂的守護者。他的竪琴也是調到432Hz。」
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爾第(Guiseppe Verdi 1813年-1901年)堅持做A=432Hz的作品,因為他認為這個頻率可以讓歌劇表演達到極致完美;傑米·布特夫(Jamie Buturff)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用調頻器測試西藏頌鉢(Singing Bowl)和非洲的宮廷樂器科拉琴的演奏頻率,同樣是在432Hz;第一把由著名制琴家安東尼奧·史特拉第瓦里製作的小提琴也是調諧在432Hz。
古希臘、古埃及以至更遙遠文明的音樂家們,都將自己的樂器調諧為432Hz。從西藏古老的頌鉢、非洲的宮廷樂器科拉琴(Kora)、希臘古七弦竪琴,到荷蘭木笛,莫不如是。
在蘇美文化里,人們在節慶及薩滿的儀式里,會用到鼓、喇叭和竪琴,也都是調在432Hz;在許多文化里,這個432Hz都被用在神聖的儀式里。在印度,這個頻率稱為「Sadja-六音之父」,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印度古典樂器西塔琴(Sitar)和坦姆布拉琴(Tambura)也都是用這個頻率。
在近代史上,在音准被定為440Hz的1953年之前,音樂家們雖採用過許多不同標準,但古典音樂大師們,如:莫扎特、貝多芬、威爾第、巴赫等都是以432Hz來進行創作的。
432Hz的實驗
音樂學者瑪麗亞·雷諾德(Maria Renold)在《音階、音級、音調和音樂會音高》一著中描述了她是如何測試440Hz和432Hz兩種音高對聽眾的不同影響的。20年間,她詢問了不同國家成千上萬的人,以評估他們對不同音高的感覺。她說,90%以上的人都更喜歡432Hz的標準音高,人們用完整、正確、平和、陽光般等來形容;相反, 440Hz的音高被形容為不舒服、狹隘和有壓迫感。
不僅如此,A = 432Hz與光譜和脈輪系統相協調
所有光譜的頻譜都與八度音階相關,從伽馬射線到次諧波。這些顏色和音符也與我們的脈輪和其他重要的能量中心有關。
如果我們知道脈輪連接到太陽光譜的七個射線,那麼我們使用的音符和頻率應該是相同的。
432Hz是宇宙鍵盤或宇宙音叉的調諧音,現代標準的A=440 Hz卻相反。
聲頻影響人類的反面教材
聲波武器(Sonic weapon)就是利用聲音對目標造成殺傷或干擾的武器。用揚聲器定向發出大音量的聲波,令敵方人員死傷或喪失戰鬥力。
當人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處在120分貝以上的音量可聽聲音的環境裡會感到不適或損傷聽力系統,當音量上升到150分貝以上時處在這種環境的人將出現鼓膜破裂出血,失去聽力,甚至還會精神失常。如果受眾數量足夠大的話,通過音頻控制受眾情緒從而達到控制行動的想法是切實可行的。
音樂頻率對身心的作用
行文至此,我們不得不去討論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每秒鐘多振動幾下就能激化受眾情緒,音樂的頻率對於身心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歷史上對這個話題的討論不一而足,最早且成體系的討論也許來自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他認為世間萬物皆為數學,而音樂揭示的正是自然的結構,是耳朵聽得到的宇宙和諧,具有把人和宇宙聯繫在一起的力量。特定的旋律甚至如同草藥,能治療身體上和精神上的疾病。此外,他還相信每一顆行星都會產生一個獨特的音符,這便是「宇宙音樂」,認為行星之間的距離符合和諧的音樂比例。
畢達哥拉斯將宇宙視為一把大豎琴,即所謂「天體音樂(Music of the Spheres)」。
兩千年後的德國天文學家,約翰 · 克卜勒(Johannes Keple)是畢達哥拉斯思想的傳承者與拓展者,他以當時已經發現的行星(土星,木星,火星,金星,地球)在軌道上運行速度變化的比例為依據,賦予每顆行星對應的音調,認為自己找到了傳說中的「宇宙音樂」存在的證據。
先哲的異想天開並不為過。當現代物理告訴我們世間萬物皆為振動波的時候,對於最為明顯的波的表現形態——音樂,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振動形式會對人乃至萬物產生具體的效應。
現代科學將音樂與情緒之間的關係歸結於情緒受到感染以及內化、生理節律的共鳴等方面,而神經科學則向我們展示了音樂對「邊緣系統」(高等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由古皮層、舊皮層演化成的大腦組織以及和這些組織有密切聯繫的神經結構和核團的總稱)的激活作用,而「邊緣系統」是記憶和情緒的地盤。
邊緣系統
2009年,德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非洲原住民去聽西方古典音樂並記錄情緒。即便他們之前從未聽過西方音樂,文化背景也迥然不同,但西方音樂中有三種基本情緒:快樂、憂傷和恐懼依舊可以被準確識別。
音頻對人的影響無疑是根源性的,音樂可以撩撥人的情緒,對人造成傷害,但同樣也可以舒緩神經,調節心理。
結語
音頻可以跨越語言和文化衝突,充當情感交流的橋梁,傳遞美好願景,原因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振動波,頻率之間可以相互產生影響。